800小说网 > 大国崛起1857 > 第四百五十节 李鸿章的准备

第四百五十节 李鸿章的准备

800小说网 www.800xsw.cc,最快更新大国崛起1857 !

    相比左宗棠的自负,李鸿章向来都很有自知之明,左宗棠那种人,明知道曾国藩有相当深厚的权谋休养,心里也不会服气,李鸿章见到比他强的,他能很自然的接受别人的长处,他想的绝对不是跟别人一较高低,而是想着如何能够利用别人的优点。

    所以左宗棠自立门户之后,跟曾国藩的交流就很少,反倒是距离大明更远的李鸿章,却长期跟曾国藩通信,信中对大明的情况十分热心,跟曾国藩市场探讨天下大势,从中受益匪浅不说,对大明也已经相当熟悉了。

    李鸿章在青岛已经一个多月了,这里自从五年前被大明接管之后,就开始发生变化。

    李鸿章刚来山东的时候,就来过青岛,他很想直观的观察一下大明的官员,但是一开始他很失望,他发现这些官员基本上都不干事,也不愁钱修建港口,也不尽快修建要塞,显得对这里极不关心。

    但是他过一段时间来一次,就会发现有一些变化发生,这种变化缓慢但却一直发展,并且随着变化越来越大,速度也越来越快了。

    他这才知道,大明官员不是不想建码头,而是没钱,他必须自己筹钱。于是他只能一步一步通过积累税收,整修道路,然后吸引商贾,一点一点的发展,所以李鸿章看到的就是跟洋人在上海做的安全不同的情况,洋人是大刀阔斧急于取得利益,而大明确实稳扎稳打步步为营,所以虽然变化的慢,但始终在变化,那是因为大明的官员始终在做事。

    几年过去了,李鸿章发现,这里码头也有了,电报也通了,商贾也多起来了,但英国人也来收税了。所以李鸿章始终有些看不透,他不明白大明为什么要这个地方,你修建了港口,修整了道路,到头来关税让英国人收走了,转手还交给了好听,大明这图的是什么?

    如果说图利的话,完全没必要费这么大的事儿,山东另一侧的烟台,那可是北方最大的口岸,大明商人完全可以去那边做生意,犯不着在青岛这么个荒滩折腾。

    如果说图地的话,大明当年攻占京师,那么好的机会,乘胜追击改朝换代不是不可能,却偏偏撤出京师,换来了海边几处荒滩,开辟成新的口岸,却也心不在焉。他想到了大明要到的修铁路的权力,他跟曾国藩了解过,那铁路是什么样子他也知道,曾国藩在大明亲眼所见,就是一种用火轮推动,在铁轨道上奔跑如飞,日行千里的铁车。

    曾国藩说这车通往哪里,就带活哪里,商贸迅速发达,万物大大丰富。李鸿章则想到,建了铁路,能够拿来运兵。可大明那个皇帝,连京师都不在乎,似乎没想着要一口气改朝换代,那他用火车运兵似乎也没什么意义。除非他所图甚远,不打算马上争夺天下,而是打算一步一步蚕食。

    如果是这样的话,这个皇帝的耐心似乎出奇的可怕,同时也只要盯着青岛,只要看到大明开始修铁路了,那么说明距离他们准备好开始蚕食大清也就不远了。

    至于他们什么时候准备好,李鸿章猜测大概是他的老师什么时候能帮那个皇帝建好学校的时候。十年树木百年树人,这个皇帝难不成是打算培养出一代良才之后,才打算开始蚕食大清的江山?那样的话,耐心不但可怕,还让人觉得有些过于谨慎了。

    总之李鸿章始终觉得自己看不透那个皇帝。但是他却看透了他的老师。

    李鸿章早就揣摩透曾国藩没有造反的心思,他一心想要保全名教,至于大清,可保则保,不可保则是天命,在这一点上,他的老师比他可要洒脱的多。

    但他对他老师在大明兴复名教的做法,还是颇为担忧的,曾国藩信中说,但使大明尊圣贤,行仁道,则无论其兴衰,都可谓儒教之幸。倘若大明为洋教所染,则又是一太平天国。

    李鸿章觉得他老师太偏执了,虽然曾国藩给他讲述过洋教以各种复杂的洋礼蛊惑教众,约束教众,抓人心,迷人智的手段极为奏效,反观儒教则以循序渐进之法教化人心,未免起效太慢,长久下去,恐怕洋教大兴。

    曾国藩看到洋人用各种弥撒仪式,祈祷仪式,礼拜仪式,对教徒进行催眠一样的洗脑,他非常担忧,他看到了一种更具仪式感和纪律性的宗教,跟西方宗教相比,儒道的修行更在个人,纪律约束几乎没有,一切都在人心,尽管曾国藩坚信儒道忠孝仁义才是最好的教化百姓的道理,但他看到洋教的严密性,心中产生了很深的危机感,任你大道理讲的再好,也敌不过一句信上帝入天堂来的诱人啊。

    李鸿章却完全不担心这些,他觉得都是大明太放任了,不让他们传教就什么事都没了。现在大清积弱,惹不起洋人,等大清中兴,剿灭洋教也只在抬手间,康熙那时候不就把洋教都赶出去了吗。

    李鸿章更感兴趣的是曾国藩在大明办学堂的事情,曾国藩要一村一孔庙,一庙一学堂,这件事他早就知道,甚至比朱敬伦知道的还早,在曾国藩早期构想中,就跟他谈过此事。

    让每一个人都能上得了学,让每一个人都能成为圣贤教诲下的君子,这是曾国藩的大宏愿。李鸿章也认为这是大功业,一旦做成了,毫无疑问,曾国藩将成为有清一代第一个配享孔庙的人。

    但他对曾国藩的做法还是颇为可惜,曾国藩确实成功的在很多地方掀起了孔庙加学堂的热潮,勾动了在改朝换代之时,最不得知的那一批士大夫心中的热情,但是李鸿章却对曾国藩对广東文人的过于迁就感到可惜。

    李鸿章已经明白,洋人那些奇淫巧技的的基础就是数学,虽然李鸿章本人也不懂数学,但是他觉得,既然这东西有用,那就可以拿来学学。可惜曾国藩看到大明乡绅们很反对在他们的家塾中教数学,为了得到这些人的支持,曾国藩决定不在他建的学堂里教授数学。如此才得到了大家的拥护,才下力气帮助左宗棠办学堂。

    不教数学,但是大明的科举考数学怎么办?曾国藩的办法是,请数学名师,给那些最为聪慧,真的把圣贤书读到骨头里的学生补课,他认为如果这样的仁人君子,能够不断的进入大明官场,假以时日也就能过矫枉过正,子孙后代才真正不用受到数学所累,专心致志的读圣贤书了。

    曾国藩用排除洋学的动力,这才调动了乡绅们的积极性,不然光凭他个人的威望,是鼓动不了那么多人的。

    可是李鸿章心想,既然不办新学,那办那么多私塾干什么,哪里需要那么多读书人,人人都去读书了,哪有那么都的官给他们做?没有官做,还不知道会出多少洪秀全之流呢,毕竟不是人人都能读书读到左宗棠那种程度,左宗棠当年靠不重科举,发誓不在科举,可左宗棠这种人不会造反,洪秀全这种人考不中,转头就把孔子圣像砸了,然后就要造反的。

    要不是知道曾国藩个人修养极高,十分讲究一个诚字,李鸿章倒要怀疑曾国藩在大明大兴教育,是不是有意要扰乱大明呢。

    李鸿章在青岛待不住了,他收到消息,太平军逆贼蠢蠢欲动,已经开始围攻上海了,左宗棠那个自以为是的家伙竟然有些抵敌不住,这点他并不意外,跟太平天国打交道多年,他很了解那群人不是好惹的。

    他对此并不担心,因为他也知道,左宗棠也不是好热的,他只是好奇,左宗棠被打急了,会不会向他求援呢,恐怕不会。但他得做好准备,左宗棠不求援,万一有变,他还得求救,与其眼看着左宗棠被打败,让太平军那群亡命徒来山东找他麻烦,还不如主动支援上去,把战火局限在苏北呢。

    当然他相信左宗棠不会被轻易打垮,那边还有鲍超和曾国荃呢,轮到他还早着你。如果太平军真的有种,能先后打败左宗棠、鲍超和曾国荃,那李鸿章也不用怕这种疲惫之师了。

    他要做准备,只是为了以防万一,另外如果有什么新的变化,手里有一只强军才有说话的底气,至于那新变化是什么,就不方便说出来了。

    李鸿章赶回济南,马上集合士兵,整肃纪律,狠狠杀了几个在军中饮酒、赌博、招女人的兵痞,让军风顿时一变,然后他开始积极练兵,从五日一练变成三日一练,然后是两日,最后是一日一练。

    就在李鸿章准备了一个月后,上海在太平军十万大军的强攻之下,被攻陷了。洋人调集军队入城防守,不但没能守住,反倒连他们自己的水师都在上海无法立足,被迫撤走了舰队。

    打败洋人的步兵李鸿章还不意外,但是逼的洋人连水师都撤走,这就让李鸿章意外了,真实情况很快就从上海通过电报传到青岛,然后李鸿章放在青岛的探子骑快马送了过来,他这才知道,太平军中,竟然有一种十分凶猛的巨炮。根据上海的探子说,那炮的炮口比人腰还粗,一炮下去石头都能炸裂,只用了三炮就炸开了上海的城墙。

    要是换做以往,李鸿章是不信的,但是洋人的水师撤走,却让他不得不信,因为他知道洋人的战船上的大炮,也是很凶猛的,如果没有更凶的炮,洋人水师不可能撤走。

    李鸿章顿时疑惑,太平军从哪里弄来这么凶的大炮呢?难道还是大明卖给他们的?大明有这么凶猛的炮吗,就算有,这种军国利器,他们都肯卖?如果真是这样,大明为了钱,什么都肯卖的话,那么他李鸿章是不是也可以卖两门用用呢?

    一连串的疑惑和想法在李鸿章脑子里翻转。